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肛瘘形成原因- 濮阳中原肛肠病医院

肛瘘形成原因

濮阳中原肛肠病医院

肛瘘又称肛管直肠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故常称为肛瘘,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肤处。整个瘘管壁由增厚的纤维组织组成,内覆一层肉芽组织,经久不愈。发病率仅次于痔,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可能与男性的性激素靶器官之一皮脂腺分泌旺盛有关。

  • 就诊科室

  • 肛肠外科

  • 是否医保

  • 英文名称

  • Anal Fistula

  • 疾病别称

  • 肛管直肠瘘、肛漏

  • 是否常见

  • 是否遗传

  • 并发疾病

  • 肛瘘癌变、肛门失禁、肛门狭窄、直肠阴道瘘

  • 治疗周期

  • 1~2周及以上

  • 临床症状

  • 肛门流分泌物、疼痛、瘙痒、瘘管排便、排气

  • 好发人群

  • 男性青壮年、长期久坐或者久站不动的人群、糖尿病患者

  • 常用药物

  • 甲硝唑、高锰酸钾洗液

  • 常用检查

  • 直肠指诊、探针检查、磁共振检查、X线、肛门镜检

疾病分类

按瘘管位置高低及数量分类

低位单纯性肛瘘

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通过外括约肌皮下或浅部,与皮肤相同。

低位复杂性肛瘘

有两个以上内口或外口,肛瘘瘘道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

高位单纯性肛瘘

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走行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高位复杂性肛瘘

有两个以上外口,通过瘘管与内口相连或并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按照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类

肛管括约肌间型

即低位肛瘘,是由于肛管周围脓肿导致的,会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内口于齿线周围,外口于肛缘附近,约占肛瘘70%。

经肛管括约肌型

可为低位或高位肛瘘,因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导致,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坐骨直肠间隙,开口于肛周皮肤上,约占25%。

肛管括约肌上型

比较少见,即高位肛瘘。瘘管在括约肌间向上延伸,可越过耻骨直肠肌,向下经坐骨直肠间隙穿透肛周皮肤,约占4%。

肛管括约肌外型

最少见。多为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合并坐骨直肠间隙脓肿的后果。治疗困难,仅占1%。

病因

肛瘘多为一般化脓性感染所致,少数为特异性感染,如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直肠肛管外伤继发感染也可形成肛瘘,直肠肛管恶性肿瘤也可溃破成瘘管,但均较少见,与一般化脓性肛瘘有明显区别。

主要病因

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经肛周皮肤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后,该切口形成外口或自行破溃,可导致肛瘘。

感染

肛瘘多为一般化脓性感染所致,少数为特异性感染所致,如结核、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等所引起的肛瘘。直肠肛管外伤继发感染也可形成肛瘘,直肠恶性肿瘤溃破也可形成瘘管。但都少见,与一般化脓性肛瘘有明显区别。

直肠肛门损伤

外伤、食物中的骨头、吞咽金属等物品、肛门镜检查、肛门体温计测体温等损伤肛管直肠情况,可导致细菌侵入伤口引起肛瘘。

会阴部手术

内痔注射误入肌层或手术后感染、产后会阴缝合后感染等情况,均可波及肛门直肠引起脓肿和瘘。

流行病学

在我国,肛瘘是肛肠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占肛肠病的1.67%~2.6%,可以见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男性多见,婴幼儿发病者亦不少见。

好发人群

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不佳后会有全身各部位感染的风险,可伴随出现肛瘘。

免疫力低下者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因其抵抗力降低及炎症长期刺激的情况下,引发感染,导致肛周脓肿,最终形成肛瘘。

诱发因素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长期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可以改变排便习惯和性状,继而导致便秘或腹泻,可增加肛周脓肿及肛瘘的发生率。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久坐、长期熬夜、吸烟酗酒、过度劳累都会诱发肛周脓肿和肛瘘。久坐可以导致肛门内长时间的高压;长期熬夜、劳累可以致胃肠道功能紊乱,使排便习惯发生改变,然后出现肛周疾病,增加肛周脓肿及肛瘘的发生率。

症状


肛瘘多为肛周脓肿自行溃破,或切开排脓后伤口经久不愈形成肛瘘外口。临床表现为自瘘管外口反复流出少量脓液,污染内裤,有时脓液刺激肛周皮肤,有瘙痒感。若外口暂时封闭,脓液积存,局部则有胀痛、红肿,封闭的外口可再穿破,或在附近穿破形成另一新外口,如此反复发作,可形成多个外口,互相沟通。


典型症状

肛门流分泌物

可持续或间断流出、量少,分泌物可以为脓性、血性或黏液性。

瘙痒

脓液刺激瘘口周围皮肤引起瘙痒或湿疹。

疼痛

若外口暂时封闭,脓液积存,局部则有胀痛、红肿,封闭的外口可再穿破或在附近穿破形成另一新外口,如此反复发作可形成多个外口,互相沟通。如瘘管引流通畅则局部无疼痛,仅有轻微发胀不适。

瘘管排便、排气

部分较大的高位肛瘘,因为瘘管在肛门括约肌外侧不受肛门括约肌的控制,因此外口可以有粪便或气体排出。

局部体征

外口呈乳头状突起或肉芽组织的隆起,压之有少量脓液流出,低位肛瘘常仅有一个外口,若瘘管位置较浅,可在皮下摸到一硬索条,自外口通向肛管;高位肛瘘位置常较深,不易摸到瘘管,但外口可有一个或多个。由于分泌物的刺激,肛周皮肤常增厚及发红。

其他症状

部分肛瘘患者常伴有贫血、排便困难、身体消瘦、精神萎靡、神经衰弱等,偶见贫血,继发感染时可以出现体温升高。

并发症

肛门失禁

若患者未及时治疗或病情控制不佳时,肛瘘反复发作,最终累及肛门括约肌从而导致其功能异常或缺失。此时即使行手术治疗也难以保留肛门正常功能,患者将出现控便异常甚至肛门失禁。部分复杂性肛瘘患者手术后也会出现肛门失禁,轻者为暂时性失禁,重者有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失禁。

肛瘘癌变

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肛瘘存在癌变风险。

肛门狭窄

肛瘘手术后易发生肛门狭窄,可表现为大便不通畅、大便稀且细、排便次数多。如确诊肛门狭窄,应手术松解狭窄。

直肠阴道瘘

直肠阴道瘘是直肠和阴道两上皮表面之间的通道,可表现为阴道有气体或粪便排出、外阴及会阴湿疹等,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反复感染,应采取手术治疗结合药物抗感染治疗。

就医

如果患者出现反复的肛周破溃流脓、潮湿瘙痒、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结合患者主诉、病史、临床表现、各种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该病需要与肛门周围化脓性汗腺炎、骨盆骨髓炎等疾病相鉴别。

就医指征

  • 高危人群需要进行定期体检,如出现肛周破溃流脓,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发现肛周有反复发作、破溃流脓的硬结,高度怀疑肛瘘时应及时就医。

  • 已经确诊肛瘘的患者,若出现反复破溃流脓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肛肠外科就诊。

  • 也可选择基层医院的普外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

  • 症状出现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肛周破溃、流脓等)

  • 脓液的特点是什么?(如脓性、血性、黏液性)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 肛周结节的数目、大小?

  • 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不良嗜好?

需要做的检查

直肠指诊

在内口外有轻度压痛,少数可扪及硬结或凹陷。

亚甲蓝染色法

将白湿纱布塞入肛管及直肠下端,通过外口向瘘管内注入亚甲蓝1~2ml,然后取出肛管内纱布,根据纱布上有无亚甲蓝染色及染色部位来明确瘘管的存在及内口部位。

探针检查

用探针通过外口插入管道,以明确瘘管的位置、走行及内口所在。此法一般在手术时麻醉下进行,如操作不当或不熟悉此法,可能会造成假道形成。

瘘管造影

自外口注入30%~40%碘油,X线摄片可观察瘘管分布,多用于高位复杂性肛瘘及蹄铁型肛瘘的诊断。

肛管超声

对括约肌间瘘有时有确诊价值,但无法确诊括约肌外瘘及经括约肌瘘。

MRI检查

目前认为MRI检查时确诊肛瘘位置有极高的准确性。临床正确使用MRI不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可监测复杂性肛瘘是否完全愈合。

诊断标准

  • 视诊可观察到患者肛周皮肤有一个或多个突出的外口,严重者可有脓液流出。指检可触及有自外口向肛内走行的索条状硬物,此时可初步确诊。

  • 经B超、X线摄片、CT、磁共振检查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肛周有瘘管存在,则可以进一步确诊。

鉴别诊断

肛门周围化脓性汗腺炎

这是最易被误诊为肛瘘的肛门周围皮肤病,因其主要特征是肛周有脓肿形成和遗留窦道。窦道处常有隆起和脓液,有多个外口,故易误诊为多发性肛瘘或复杂性肛瘘。鉴别要点是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的病变在皮肤及皮下组织,病变范围广泛,可有无数窦道开口,呈结节状或弥漫性,但窦道均浅,不与直肠相通,切开窦道后无脓液和瘘管,亦无内口。

骨盆骨髓炎

骨盆化脓性或结核性病变引起的骨盆骨髓炎,常在会阴部发生窦道,与肛瘘的外口极为相似。但前者无内口,X线片显示骨盆有病变,可以此进行鉴别诊断。

皮下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毛囊窦或囊肿继发感染以及骶髂骨结核等所形成的慢性窦道。这些窦道均不与肠腔相通,无内口存在。鉴别诊断困难时可以从窦道口注入碘油或禽碘水溶液,摄正、侧位X线片,确定窦道方向,以及通向肠腔与否。

晚期肛管直肠癌

破溃后可形成肛瘘,特点是肿块坚硬,分泌物为脓血、恶臭,病理切片可确诊鉴别。


濮阳中原肛肠病医院

濮阳中原肛肠病医院